小伙伴關心的問題:口水歌為什么這么火(口水歌指的是什么歌曲),本文通過數據整理匯集了口水歌為什么這么火(口水歌指的是什么歌曲)相關信息,下面一起看看。


大家好,我是馬港真,一個姓馬的廣東人。

“口水歌”這個詞,想必你聽說過。

在你的印象中它是用來形容一些深度不是很夠,誰都能唱兩句的歌。

但其實在正確的字面解釋中,口水歌有別的意思。

我查了一下baidu資料:

口水歌,是指在一段時間里,大街小巷里,不停地播放,男女老少都會哼的那種流行歌曲。

它不一定寫得很好,但卻很上口,容易被傳唱。

同時,唱片里歌手翻唱的歌曲,也統稱口水歌。也表示翻唱的曲目。

那么“口水歌”究竟是怎么來的呢?

其實有一段小歷史——

我們所熟知的流行歌曲最早是從80、90年代的港臺歌曲開始的。

以香港的粵語歌為例,在80、90年代的時候,由于需求量很大,早期的流行歌有很多是直接套用日本歌曲的曲,換上中文的詞。

像我們所熟知的:

張國榮的《不羈的風》、《Monica》

譚詠麟的《酒紅色的心》、周慧敏的《最愛》

張學友的《藍雨》《每天愛你多一些》《還是覺得你最好》

梅艷芳的《夢伴》《夕陽之歌》與陳慧嫻的《千千闕歌》

羅文的《好歌獻給你》、李克勤的《紅日》等等等等

這些都是用了日文的曲而重新填詞。

不可否認,在那個年代的填詞人都很有水準,詞風或是鬼馬或是柔情,所以早期的流行歌“港味”十足。

配合成熟的編曲,將80、90年代的港臺歌曲推上黃金時代,遍地都是歌手。

·

可是到了2000年,由于盜版盛行,唱片公司的日子不好過了。

一方面,他們必須要和KTV達成合作,

KTV主要面向普通市民,市民去唱歌肯定要唱些“自己能夠唱的上去”“顯示實力”的歌曲。

所以從2000年開始,唱片公司不得不降低音樂作品的難度,選一些能夠朗朗上口,誰都能駕馭的歌曲發行。

無形中,歌曲的門檻就降低許多,比較迎合大眾。

同時,由于新唱片制作成本縮水、市場風險提高,要制作一張全部都是新歌的專輯,倒不如出個精選集來補補元氣。

歌手還要保持熱度和發片量,所以很多歌手選了一條保險的路——翻唱。

翻唱一些老歌,這也就是“口水歌”。

在眾多翻唱中,有些歌手因此一炮而紅,有些翻唱口水歌也火的一塌糊涂。

接下來,我舉例港臺比較有代表性的歌手和專輯——

·

周蕙

1999年,憑借《周蕙精選》出道。

在第一張專輯中,她并沒有露臉,而是靠著漫畫形象示人。

周蕙的聲音空靈,有一絲王菲的味道,專輯里她翻唱了王菲的《約定》,

憑借這首歌與《不想讓你知道》,那一年的周惠火遍大街小巷,并且創造了100多萬的專輯銷量。

·

動力火車

二人是原住民,最早是酒吧駐唱歌手。

翻唱了大量的口水歌,憑借翻唱《熱情的沙漠》一炮而紅。

不過成名之后,動力火車立刻轉型。

推出了具有自己風格的《無情的情書》《不甘心放手》,專輯狂銷70萬,一炮走紅。

可謂是借助“口水歌”成功上位。

·

除此之外,“冷門歌手”孫燕姿

在2001年發行了第三張專輯《風箏》之后,馬上乘勝追擊推出《自選集Start》。

這張專輯有別于一般口水歌專輯的概念,十首曲目都是由孫燕姿親自挑選出來的,別具意義。

包括了披頭士的《Hey July》、經典民歌”橄欖樹”、

西洋女歌手Tori Amos的Slient all these years(王菲「冷戰」原曲),

還有張惠妹的”原來你什么都不要”、王菲的”天空”、莫文蔚的”沒時間”等等。

這張“口水歌”專輯在編曲、深度上有了很大突破,給人一種高級感。

牢牢鞏固了孫燕姿樂壇小天后的地位。

·

同樣,我非常喜歡的一張“口水歌”專輯是來自于方大同在2009年推出的《Timeless 可啦思刻》。

主打歌是王菲的《紅豆》,用Neo Jazz 重新編曲,不同樂器演奏,令這首歌保留了原作的韻味之余,又融入了方大同的自我風格。

此外來自電影《蒂凡尼早餐》的《moon river》,用清唱的方式致敬了電影里赫本的經典清唱橋段。

《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》《Wonderful Tonight》濃濃的歐美懷舊風。

可謂是一張百聽不厭的翻唱專輯。

·

除此之外,蕭敬騰、林宥嘉、楊宗緯等歌手也都是在那個時期,通過參加選秀節目,從口水歌的翻唱里火起來的。

不過以上的歌手都有一個特點:

他們只是將“翻唱專輯”作為一個跳板,鞏固了人氣之后,混搭著推出原創新曲,漸漸蛻變,形成自己專屬的風格。

·

而在這么多口水歌中,

如果一定要說一首頂級口水歌,那一定是古巨基的《勁歌金曲》。

這首長達10分多鐘的歌曲,一共翻唱了37首老歌。

被稱之為麥霸最愛,無數聽眾的KTV噩夢。

·

還有一個問題,有沒有真正一直唱“口水歌”的口水歌之王呢?

我想了一下,從香港到臺灣,我認為有兩個人。

香港的歌手衛蘭:

2000年,衛蘭憑借TVB的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脫穎而出。

翌年認識資深唱片制作人雷頌德,安排她為黎明的一些歌曲作和音,受到黎明賞識,并簽約成為黎明唱片公司的首位歌手。

衛蘭早期的歌曲很多都是翻唱黎明的作品。比如《我這樣愛你》《情深說話未曾講》。

還有一首改編自《夢醒時分》的粵語版《心有不甘》很好聽。

衛蘭的父親是一位菲律賓的酒吧歌手,她從小受中西方歌曲影響很深。

她的聲音空靈,同時又有一種西方唱圣詩班的感覺。

感覺就像是一個少女委婉動人地說著“少女的祈禱”,歌曲的意境雖然不深,但百聽不厭。

·

而臺灣的口水歌王,迪克牛仔當之無愧。

他原名林進璋,是一個大器晚成的歌手。

少時家境貧寒,20歲時做過公司業務員、檢票員,還當過吉他老師。

25歲騎著摩托車給各音像店送卡帶。

28歲到酒吧唱歌,一直唱了十一年。

直到1996年,37歲的他和一個叫做動力火車的組合脫穎而出。

只不過他選了一條和動力火車不同的路,他的作品基本全是翻唱。

《有多少愛可以重來》《解脫》《值得》《酒干倘賣無》...

最火的時候,他在香港臺灣一年開數十次演唱會,翻唱專輯《咆哮2002》霸榜十周。

只不過,要將翻唱口水歌進行到底是有難度、有瓶頸期的。

聽眾在開始的時候會覺得很贊,可翻唱的一旦多了,真心適合自己聲線的曲目減少。

觀眾的期望值降低,熱情也就逐漸褪去,消失在“前浪”里。

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——

如果當年你聽過、愛過迪克牛仔的《原來你什么都不想要》《有多少愛可以重來》等歌。覺得棒呆了。

現在再去找張惠妹、黃仲昆的原唱,你會發現原唱更有味道。

同樣七八年前你覺得震撼的中國好聲音歌手的翻唱,現在也大多想不起來。

過去的聽眾愛酒吧歌手、愛一口滄桑的嗓音,

過了一段又愛趙雷《成都》般的民謠,過了一段又愛來自藏族、大山里的天籟之音,這些歌如果要翻唱,又要尋找新的“好嗓子”。

時代在變,聽眾的喜好在變。這或許就是“紅極一時”的意思。

大多數的“口水歌”只具有一時性的熱度,很少能久久傳唱。

更多口水歌為什么這么火(口水歌指的是什么歌曲)相關信息請關注本站,本文僅僅做為展示!